在全球战略局势紧张、特别是俄乌冲突和巴以冲突持续升级的背景下,普京和特朗普竟然展开了一场罕见的“隔空对话”,讨论延续两国间的最后一份核军控协议。对于全球而言,美俄就核武问题达成协议无疑是件好事高杠杆股票配资平台,但与此同时,中国也进入了国际关注的视野,特别是在93阅兵后,中国展示的强大军事实力,让一些人开始感到忧虑。
甚至有声音提议把中国纳入这项协议,令我们不禁要问:中国会如何回应这一呼声?
首先,我们需要明确,美俄这场看似“矛盾”的合作,并非出自两国对全球安全的共同责任感。实际上,这背后更多的是两国被各自的内外压力所迫,才不得不采取这一行动。
展开剩余82%从俄罗斯的角度来看,普京在9月22日提出愿意将核军控条约延长一年的提议,背后反映的是深重的财政压力。俄罗斯的军费开支已经占到其国内生产总值的5.4%,这个比例相当高,且远超其经济承受能力。
而美国方面,每年在核武器现代化上的投入高达750亿美元,面对这样的“烧钱”竞争,俄罗斯的财政状况变得愈加紧张。因此,普京提出延长协议,更像是一种策略性“止损”——既能为俄罗斯争取喘息空间,又能在国际舞台上占据道德高地,巧妙地把主动权交给美国:“我们愿意和平,你们愿不愿意接招?”
再看看特朗普的回应,他的态度也发生了明显变化。曾经坚决反对这一条约的他,现在竟然表示延长协议是“好主意”,并认为这符合美国的利益。这一转变,背后同样有美国经济的深刻影响。今年7月以来,美国面临着2万亿美元的财政赤字,国内的经济危机加剧,民众的警告声音不断,认为这种财政状况无法持续下去。特朗普显然希望将本应花费在核武器上的巨额资金,转移到国内经济建设上。
此外,美国的核武库现代化计划预计将在未来十年内耗费超过6000亿美元。延长核军控协议,无疑为美国提供了一个缓冲期。更重要的是,美国的战略重点正逐步转向亚太地区,暂时稳定与俄罗斯的关系,避免在乌克兰冲突之外再开辟一条核风险战线,这无疑是一种理智的选择。美国国内选民已对无休止的海外冲突和巨额开支感到厌倦,优先考虑国内发展,才是明智之举。
然而,即便美俄双方都有意坐下来谈判,核心问题依然没有解决——信任。去除了核查机制后,所谓的“续约”承诺,实际上只是空洞的口号。它就像两个拳击手约定“点到为止”,但都蒙上了眼睛,谁能保证对方不会悄悄拿出真正的武器?没有核查,协议就无法约束双方,反而可能因互相猜疑而加剧风险。
问题的根源可以追溯到2023年,当时俄罗斯暂停履行条约中的核查义务,理由是美国的核查规则存在双重标准。俄方认为,美国通过巧妙的手段,将部分战略武器从“可核查清单”中移除,这实际上是变相违约。而普京提出的延长协议的建议中,对恢复核查机制的细节未做任何说明,使得所谓的“续约”显得更加尴尬——没有监督的承诺不过是空谈。
没有核查机制的军控协议,其实际意义几乎为零。它更多是象征意义的存在,就像一个悬在空中的“信任盲盒”,谁也无法预测其中的风险。
让人更加关注的是俄罗斯方面的后续表态。普京明确表示,是否继续履行协议将取决于局势的发展。到了10月初,他又公开呼吁美国给出正式答复,暗示如果美国不延长协议,俄罗斯也不会单方面遵守。此言一出,与其说是和平的呼声,不如说是对美国施加压力的威胁。这一言辞直接揭示了美俄之间脆弱的关系,也让“信任”问题暴露无遗。
特朗普在2025年8月曾提出,中国作为全球第三大核武大国,理应参与核裁军协议。普京对此没有直接反驳,暗示了对中国参与的默许。然而中国外交部对此的回应却毫不含糊,明确表示,中美的核力量根本不在同一层次,战略理念完全不同,要求中国参与三方核裁军谈判不仅不现实,也不合理。
中国的这一声明,让美俄无从回应,显然他们低估了中国在这场博弈中的独立立场。除了坚决拒绝加入核军控条约外,中国外交部还对美俄提出了明确的要求:要续约,必须恢复核查机制,并建立有法律效力的监督机制。
这一回应像一面镜子,照出了美俄之间的“聪明”伎俩,也代表了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关切和担忧。联合国秘书长也多次呼吁,全球核裁军必须是“可验证、不可逆”的,仅靠口头承诺是不可信的。
要知道,这项核军控条约被称为全球核平衡的“压舱石”和“护栏”,因为它实际限制了核武库的规模。一旦这种约束失效,全球将面临更加不确定和危险的局面。再没有核查机制,全球核安全的稳定将岌岌可危。
回顾这一场围绕核条约的博弈,我们看到了三个显著的幻象:一场由经济压力推动的“合作”表演,一个因信任缺失而空洞的“协议”框架,以及一个被国际社会用现实主义打破的“自主”博弈。
距离2026年2月5日的最后期限已经不多了。如果美俄真心想维护全球战略稳定,就必须结束这种表面上的“合作”剧本。单纯的“好主意”喊话远远不够,真正的解决之道是重回谈判桌,展现出诚意,建立一个公平、透明、严格可核查的军控机制。否则,世界将迎来一个更加危险和不确定的核竞赛新时代。
发布于:天津市配资门户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